明清園林設計的氛圍營造可以讓人體驗不同的藝術之美,意境之美。它啟示于人的至善、至美、至真的境界。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氛圍,體現了中國古建筑和景觀規劃美學的主導思想――天人合一觀。緣于自然,高于自然,跨空間集奇景于一園,微縮自然于聚地。提煉升華心境于賞物。
景情互融;天人合一;透逸超脫
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科學。審美更是由生理、心理、文化以及生活經歷,生活環境等因素而引起的情趣與意識的載體與依托;隨之而形成的對所見,所聞,所感,所觸之物象產生的一種欣賞、共鳴、感悟。并且由此而達到思緒的升華――即審美意境的享受活動。
審美學在各種學科與領域的影響普遍而又特殊。尤其在中國明清園林設計中更是獨放異彩,別具意味。審美形式和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。雖然在空間與時間跨度限制了藝術物質性,但它卻沒有偏離藝術審美意境的主線;反而在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中詮釋著絢爛的底蘊和內涵,散發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久遠的藝術文化飄香。
明清時代的園林設計繼承了前代的章法并發揚光大。明代計成的名著《園冶》更是從園林設計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詳盡的總結和歸納。我國觀存的傳統園林多修于明清時期,集中了古典園林之精華,更見完美傳統。
明清時的園林設計大體分為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。兩種類別都具有美的哲學與意境。并深深滲透于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情感的思維方式。
園林設計是一種動態的景觀設計。石求奇,廊求旋,水求曲,路求幽,假山重疊,奇花異木,四季更迭,每個季節都會帶給人不同的絕妙感受。協調的色彩疊加,十分注重融于周圍環境的美,也注重與更加廣闊的大自然的親和關系,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。并且在空間處理上充分考慮自然與人工痕跡的結合,在園林造景的手法上借助于引景、建景、借景甚至是對景等形式把自然景色烘托的更美;
體現一定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色。